消費者委員會過去七年共接獲逾1,200宗家居裝修投訴,當中四成針對施工質素、其他與報價不實、工期延誤,甚至「爛尾」有關,涉款高達2.8億港元。為進一步規管本港裝修業界,消委會日前提出多項建議,包括:強制提供標準報價單範本、設立裝修公司認證制度等等。
裝修工程複雜,要有效監管必須循序漸進,政府和業界可先從標準報價單範本着手。坊間不少裝修報價連基本條款,如:完工日期、分期付款金額都未有清楚列明,令市民難以評估收費是否合理。對此,業界可參照並歸納各大專業機構建議,包括本會早年制定涵蓋標準合約的《裝修業界攻略》,將重要項目和施工細節逐一列入報價單內,並釐訂所有法律責任及權責,以保障各方權益;待確立標準內容後,政府可向各大裝修公司及大眾市民發放範本,讓雙方有例可依。
註冊手續繁複 業者卻步
現時,本港只有建造業議會設立「註冊專門行業承造商制度」,通過檢視不同行業承造商或分包商的六大核心元素,如:安全、管理和財務,嚴格衡量其是否符合註冊要求;議會更於去年十月正式加入「室內裝修 (S14)」類別。然而,根據本會去年底進行一項調查發現,近六成七承辦商和裝修公司並不了解有關註冊制度;有受訪者則表示議會現時訂立之註冊要求過高,加上辦理手續繁複,即使他們有意提交申請亦有所卻步。
有見及此,政府日後制定發牌制度或分級認證時,宜設立一個申請手續簡便、審核要求又較相宜的統一評估機制,按每間裝修公司及持牌人的資歷、往績,以及誠信管理等各方面進行評級,若持牌人過往曾牽涉任何與裝修相關的官司或破產問題,即使已過法例期限,都應清楚刊登在查冊資料庫及「實名清單」中,讓公眾得到相應知情權。同時,業界亦可考慮聯同議會或其他機構開辦指定培訓課程,助持牌人及其他裝修從業者考取專業資格,提升行業競爭力;而在發牌或認證制度推出後,政府和業界應推動宣傳教育,鼓勵承辦商和裝修公司主動認識有關計劃,繼而積極提交申請。
無論是新居入伙,抑或美化舊居,市民都對裝修成果抱有一定期望,為進一步打擊無良裝修公司充斥市場,政府和業界應加快步伐,從提供標準報價單範本,以及設立裝修公司認證制度兩大方向着手,務求減少市民與裝修公司衍生不必要分歧,維護業界公信力。
香港工程裝飾商會會長
呂迪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