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文章 - 建造業研輸入外勞 必須先保障本地工人
2023年4月17日
建造業研輸入外勞 必須先保障本地工人

本港人口老化加上勞動人口按年下跌,造成多個行業人手持續緊絀。為進一步紓緩人手短缺問題,政府正考慮在個別行業推動「特別計劃」,繞過勞工顧問委員會的審批程序,大規模輸入外勞;建造業向來屬人手不足的重災區之一,故將獲政府優先處理,外勞名額及具體細節有待商榷。

建造業素來亦有輸入外勞的情況,只是在短時間內引入大批外地勞工份屬首例,故業界擔憂有關措施將為本地工人生計造成嚴重衝撃。有媒體於本月初進行一項民意調查,訪問本港超過360名18歲以上市民,結果顯示,34%受訪者認為建造業人手供求失衡,緣於政府長期忽視支援業界培訓,導致出現青黃不接之現象,若本港只顧一味輸入勞工,忽略提供專業培訓的重要性,將衍生一連串潛在危機;有32%受訪者直言擔心引入外勞後,本港未來工程質素參差,25% 則憂慮基建發展會因而有所延誤。有見及此,政府在研究輸入建造業外勞時,更應考慮加強工地監督及管理,並進一步提升前線工友的專業水平和安全意識,方可真正為業界培育具實力的建造業人才。

工種技術錯配 工人離本業

其實本港現時只有部份工種(如:紮鐵、泥水、混凝土、模板等) 出現人手短缺情況,其他工人仍有面對「開工不足」的情況;縱然政府不時推出大型工程項目,但在前期階段(如:勘察、事前程序)並未需要工人親身參與。與其要求本地工人白白等待工程啟動,業界應嘗試安排他們接受更多短期培訓,助其同步掌握多項施工技能,延長他們在地盤工作的「壽命」。政府在規劃各大型基建項目時,亦應進行統籌工作,仔細檢測每項工序的先後次序,從而妥善分配人手。

事實上,建造業出現年齡斷層現象,並不單單因為本地年輕人不願入行,而是行業持續存有「工種技術錯配」、「工作量失衡」等問題,令不少工人心灰意冷離開本業。若政府能為業界制定一個長遠、務實的就業政策,竭力為本地工人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及薪酬福利保障,相信工人定必對行業前景抱有信心,願意繼續留守建造業界工作。

解決建造業人手不足問題固然刻不容緩,惟輸入外勞恐怕只能解一時之急,更有機會直接影響本地工人的生計和薪酬福利,令他們徹底對行業失去信心,只要政府和業界願意攜手解決建造業目前面對的挑戰,方可對症下藥,挽留業界人才。
 

香港工程裝飾商會會長
余錦雄